汽车智能化浪潮汹涌的当下,自动驾驶技术成为车企竞相角逐的核心领域。近期,小马智行与腾讯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L4级驾驶自动化研发和Robotaxi服务落地开展战略合作;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上,广汽埃安与滴滴自动驾驶联合打造的首款L4级驾驶自动化车型正式亮相;小鹏、华为等车企密集发布高阶智驾路线图······车企争相布局让L4级驾驶自动化“量产元年”呼之欲出。

然而,L4的普及之路仍需跨越技术、政策、商业多重关卡。当Robotaxi运营成本与传统出租车持平,当车路协同网络覆盖主要城市,L4的规模化拐点或将真正到来。这一进程中,数据闭环的效率、场景覆盖的广度、生态协同的深度,将成为决定行业进化速度的核心变量。
从Robotaxi到全场景渗透
根据2022年3月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驾驶自动化共分为6级。L0至L2为驾驶辅助,驾驶员需全程监控驾驶;L3为有条件自动驾驶,在系统请求时需驾驶员接管;L4为高度自动驾驶;L5为完全自动驾驶。目前面向大众销售的车辆,其驾驶智能化能力都未达到L3。
Robotaxi成为L4技术落地首选场景。日前,小马智行与腾讯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L4级驾驶自动化研发和Robotaxi服务落地开展战略合作。双方通过云服务、地图数据、信息安全、智能座舱生态等领域技术合作,拓展Robotaxi在车端及用户端的产品形态和业务场景,为L4级驾驶自动化产品的商业化落地提速。
此外,4月23日,滴滴自动驾驶与广汽埃安联合打造的前装量产L4车型亮相上海车展。新车搭载10颗激光雷达、算力达2000TOPS,具备全球化适配能力,计划2025年底量产交付,2026年逐步在广州和北京等部分区域示范运营。
从运营场景看,广汽埃安与滴滴联手从网约车场景切入是较为明智的选择。网约车市场具有高频、刚需的特点,能够为L4级驾驶自动化技术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数据反馈。通过分摊研发成本、稳定推进规模化运营,广汽埃安不仅能规避C端市场的早期风险,还能利用运营数据反哺技术迭代。数据显示,2023年广汽埃安在网约车新车市场占比达25%,若将其高阶智能驾驶技术全面导入,将形成极具竞争力的规模化运营网络。
除出行领域外,L4技术正加速向物流、环卫等垂直场景渗透:菜鸟L4级物流无人车已在全国30多个县市部署,每天可完成超200车次的包裹配送,短驳配送环节成本下降20%-30%;文远知行与新加坡环卫公司合作的自动驾驶环卫车,在滨海湾等区域实现常态化运营,推动城市服务智能化。
场景覆盖的扩展也推动技术边界的突破。小马智行第七代系统通过高密度传感器阵列(9颗激光雷达+14颗摄像头)和自研清洁方案,实现650米超距检测与360°无盲区覆盖,更好地检测和应对长尾场景,让自动驾驶车辆实时掌握复杂路况。
量产普及仍需跨越多重挑战
L4突破背后是技术迭代与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北京市于2025年4月1日正式实施《自动驾驶汽车条例》,首次明确L4级车辆在特定区域合法通行权。政策红利下,广汽、小马智行等企业的量产计划不再停留于概念阶段,而是进入实质性落地周期。
硬件成本的大幅下探是L4量产的关键前提。小马智行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通过平台化设计,将车载计算单元成本降低80%,激光雷达成本下降68%,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较前代减少70%。广汽埃安与滴滴合作的L4车型则通过算法冗余、软件冗余和硬件冗余模式,将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等核心部件集成至量产平台,单车成本降低74%。
安全体系的完善则为量产提供了可靠性保障。广汽埃安L4车型采用八大安全冗余备份设计,确保单系统失效也能正常行驶。小马智行通过PonyWorld世界模型、L4无人驾驶车规级域控制器、安全冗余系统,构建起L4级自动驾驶的“安全金字塔”。
尽管L4级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前景乐观,但在实现量产与大规模应用的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挑战。自动驾驶系统需要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进行实时决策,这对传感器、算法和计算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雨雪天气、交通拥堵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系统的可靠性。为此,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研发,提升传感器的精度,优化算法的效率,以确保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安全驾驶。
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公众的接受度仍是无人驾驶推广的关键因素。许多人对无人驾驶技术持保留态度,担心安全性和可靠性。全球咨询公司AlixPartners调研显示,在现有L2级驾驶自动化汽车基础上,消费者仅愿意为L4级别自动驾驶汽车多支付8%到24%的费用。
佐思汽研发布的《2022年全球与中国L4级驾驶自动化和初创企业研究报告》显示,L4级驾驶自动化短期内看,落地场景比较有限,主要落地场景包括Robotaxi、无人配送、无人接驳等。由于L4驾驶自动化在各领域属于试点应用阶段,部署规模不大,且L4驾驶自动化技术稍作调整就可以在不同类型车辆上复用,因此L4供应商很少会走单一业务线,基本都是进行多场景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