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17-2024 微学堂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49689号-30
上海换电站已经基本接近盈利了。”
2月9日,蔚来创始人李斌在社交平台上发言称换电趋势越来越好。
在“蔚来巨亏”、“换电模式重资产”、“质疑声不断”等标签的长期笼罩下,这句“接近盈利”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甚至带着一丝“拨云见日”的意味。
紧随其后,蔚来副总裁沈斐在直播中也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说法, “上海(换电业务)一天9000单,马上要接近1万单了。目前在上海绝大部分地方,只要能把换电站建下去,肯定是挣钱的,非常接近盈亏平衡点。” 两位核心人物接连发声,无疑加大了这则消息的可信度,也让外界对于蔚来坚持多年的换电模式,重新燃起了审视和思考的兴趣。
上海“样本”:换电模式的盈利可能?
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以其高密度的人口、旺盛的消费能力以及对新能源汽车的超高接受度,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国汽车市场的风向标。
如果说蔚来的换电站在上海能够“接近盈利”,这无疑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至少在特定市场条件下,换电模式并非“烧钱无底洞”,而是存在着商业化盈利的可能性。
那么,上海的“样本”价值究竟几何?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
高频使用率是盈利的关键: 沈斐透露的“一天9000单,接近1万单”的数据,是上海换电站“接近盈利”的核心支撑。 换电站的运营成本主要包括建设成本、土地租金、电力成本、人员成本以及电池损耗和维护成本等。 只有当换电站的使用频率足够高,才能有效摊销这些固定成本,并最终实现盈利。 上海作为一线城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高,用户对于便捷补能的需求也更为迫切,这为换电站的高频使用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电区房”战略的有效性: 蔚来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电区房”覆盖率超过 81%,这意味着超八成的蔚来用户,在住宅或办公场所 3 公里内就有至少一座换电站。 而在上海这样寸土寸金的城市,“电区房”的价值更加凸显。 密集的换电站网络,不仅提升了用户换电的便利性,也降低了用户的里程焦虑,从而进一步刺激了换电需求,形成了正向循环。 换句话说,蔚来在上海的“电区房”战略,为其换电站的高利用率奠定了基础。
上海用户普遍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且对服务体验有着更高的要求。 换电模式相较于充电,在补能速度和服务体验上更具优势,这与上海用户的消费偏好高度契合。 此外,上海的停车位资源相对紧张,私人充电桩的安装难度较高,这也进一步凸显了换电模式的价值。 可以说,上海的城市特性和用户画像,为换电模式的落地和盈利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上海的成功经验,是否能够简单复制到其他城市,甚至推而广之至全国? 答案恐怕并没有那么乐观。
盈利“镜花水月”?全国推广的重重挑战
尽管上海换电站“接近盈利”的消息令人振奋,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将上海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全国,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甚至可以说,前方的道路依旧充满荆棘。
成本压力依然巨大: 换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始终是压在蔚来身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相比于充电桩,换电站需要更多的土地、更复杂的设备以及大量的电池储备。 即使在上海这样高经济水平的城市,土地租金、电力成本、人力成本也居高不下。
在二三线城市,虽然土地租金可能有所降低,但换电站的使用频率也可能随之下降,从而影响盈利能力。 更何况,蔚来还在不断推进换电站的扩张计划,李斌在直播中表示,今年年底,蔚来要在27个省完成换电的“县县通”。 如此大规模的扩张,势必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短期内很难看到整体盈利的曙光。
电池标准化与兼容性难题: 换电模式的核心在于电池的标准化和兼容性。
如果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的电池无法通用,那么换电站的运营效率将大打折扣,规模效应也难以显现。 目前,蔚来是造车新势力中唯一一家大规模押注换电的企业,其换电站主要服务于蔚来品牌车型。
虽然蔚来也在积极寻求与其他车企的合作,例如与长安汽车、吉利控股等达成换电战略合作,但电池的标准化和兼容性问题,仍然是制约换电模式发展的关键瓶颈。 如果未来无法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换电模式的规模化和盈利前景将受到限制。
市场接受度与用户习惯的培养: 尽管换电模式在补能速度和服务体验上具有优势,但充电依然是目前主流的补能方式。 用户对于换电模式的接受程度,以及用户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尤其是在一些充电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城市,用户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在家充电或公共充电桩充电,而不是专门前往换电站。
此外,部分用户对于换电站电池的安全性、电池健康状况等方面也存在疑虑,这些都需要蔚来通过持续的市场教育和用户沟通来逐步消除。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企业也在加速布局充电基础设施,快充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在缩小充电与换电在补能速度上的差距。 同时,政策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对换电模式的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未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力度加大,或者充电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换电模式的竞争优势可能会被削弱。 这些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都为换电模式的盈利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蔚来的“豪赌”:坚持换电的战略考量
面对重重挑战,蔚来为何依然选择坚持换电模式,甚至将其视为核心竞争力?
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
在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换电模式是蔚来差异化竞争的重要利器。
它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解决了用户的里程焦虑和补能痛点,也树立了蔚来在服务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品牌形象。 换电模式就像是蔚来的一张“王牌”,使其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吸引了追求极致用户体验的高端消费群体。
换电模式的背后,是蔚来对于电池资产管理的布局。
通过集中管理电池,蔚来可以更好地监控电池的健康状况,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降低电池的运营成本。 同时,电池的梯次利用和回收,也为蔚来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长远来看,电池资产管理可能成为蔚来新的盈利增长点。
换电站不仅仅是补能基础设施,更是蔚来构建能源服务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换电站,蔚来可以连接用户、车辆、电池和能源网络,打造一个智能、高效、便捷的能源服务体系。 未来,蔚来可能将换电站打造成集充电、储能、V2G(Vehicle-to-Grid)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能源服务中心,从而实现能源服务的多元化和价值最大化。
李斌曾多次表示,换电模式是面向未来的能源基础设施。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升,以及智能电网和储能技术的发展,换电模式有望成为未来城市能源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蔚来现在的大规模投入,或许正是为了在未来更大规模的能源网络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提前布局未来能源市场的入口。
“盈利在望”的信号意义:提振信心,重塑预期
尽管全国范围内的换电站盈利之路依然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但上海换电站“接近盈利”的消息,对于蔚来而言,依然具有重要的信号意义。
长期以来,外界对于蔚来的盈利能力和换电模式的可持续性存在诸多质疑。 上海换电站“接近盈利”的消息,无疑是对这些质疑的有力回应,有助于提振市场对于蔚来和换电模式的信心,提升投资者和用户的预期。
上海的“样本”成功,初步验证了蔚来坚持换电模式的战略方向是正确的,至少在特定市场条件下,换电模式是具备商业化潜力的。 这无疑为蔚来继续推进换电战略提供了更强的底气和信心。
上海的成功经验,可以为蔚来在其他城市的换电站运营提供借鉴和参考。 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建站位置、如何优化运营流程、如何提升用户使用率等等。 通过不断总结和优化运营模式,蔚来有望逐步提升换电站的盈利能力。
上海换电站“接近盈利”的消息,也有助于吸引更多车企和合作伙伴加入换电阵营。 如果换电模式能够被证明是可盈利的,那么更多的车企可能会考虑与蔚来合作,共同推动换电标准的统一和换电网络的建设,从而加速换电模式的普及和发展。
上海换电站“接近盈利”,无疑是蔚来在漫漫亏损长夜中看到的一丝曙光。
这证明了换电模式并非完全是“烧钱无底洞”,而是存在着盈利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像上海这样特定的市场条件下。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是“接近盈利”,距离真正的盈利还有一段距离,更遑论全国范围内的盈利。
上海的“曙光”,或许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蔚来能否最终穿越盈利迷雾,真正实现换电模式的商业化成功,依然需要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