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山黑水到帕米尔高原,从渤海之滨到大漠戈壁,长城专题摄影家董旭明,40余年行摄祖国山水,用光影艺术诠释中国长城。40余年来,他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创作出数以千计的长城摄影作品,并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专题展。
为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我国长城保护与研究事业、传播中华文明,燕山大学出版社联合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特别策划了《中国长城》一书,精选了董旭明近260幅长城摄影作品,并配以简洁的笔记体文字,全面呈现中国长城精华点段的真实面貌。
本期,我们特别推出燕山大学出版社社长、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执行主任陈玉为该书撰写的序言,邀您一起感悟董旭明镜头里中国长城的壮丽之美,传播长城文物遗产承载的中华民族文明价值观。

《中国长城》效果图

《中国长城》作者董旭明、策划人陈玉为新书揭幕
长风吹度玉门关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幅诗仙李白描绘的中国西北大地上的壮阔景象,摄影家董旭明先生曾不止一次地驱车前往,长途跋涉,深入腹地,甚至不惧在大漠的风沙霜雪中只身历险,用相机摄下中国长城在那里屹立两千多年的一座座关址烽燧。
您现在翻开的这部《中国长城》画册,荟萃了著名长城摄影家董旭明先生40余年来跋涉60余万千米拍摄的我国历代长城的精品佳作。本书立足于影像审美,结合精练的文字叙事,呈现中国长城的壮丽,讲述长城蕴含的历史沧桑与精神价值,以长城两千多年的时间延续为纵轴,以长城遗址在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理分布为横轴,分为先秦长城、秦汉长城、南北朝至元代长城、明清长城四个篇章,通过近260幅图片和简洁的笔记体文字,全面呈现长城精华点段的真实面貌,传播长城文物遗产承载的中华民族文明价值观,讲述中国故事。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明长城镇宏堡段
这部著作的策划,缘自2023年夏天,燕山大学出版社的读懂长城主题书店作为全国首家长城主题书店,邀请董旭明先生专程从北京来到秦皇岛举办一场讲座。就在这次讲座中,董旭明先生对现场的师生和摄影同人们讲述了他拍摄长城的经历:从40余年前机缘巧合的一次拍摄,他对长城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中国摄影界老前辈的指点下,走上了系统拍摄长城的漫长路途,从辽东藩屏、蓟镇关堡到塞上长垣、戈壁烽燧,40余年来他用相机记录了历代长城在我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的长城遗址,创作出数以千计的长城摄影作品,熟知几乎所有拍摄点段的长城遗址的历史典故,用镜头记录了40余年的心路历程。
于是,策划一部概貌式介绍历代全线长城的影像叙事集的念头产生了。对于董旭明先生这位长城摄影家,我早有耳闻。就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不久,为配合这项国字号的重大文化战略工程,2021年国家文物局为在福州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编印一部汉英对照的《万里长城》画册,作为各国代表伴手礼,书中列举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长城83个重要点段,选用了董旭明先生提供的图片做封面和封底以及11个点段用图,为此,该书在后记中特别署名给予肯定。董旭明先生的长城摄影作品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专题展。作为第十四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长城馆和《长城文化纵览》图册主要参与者,他出色地完成编审工作。在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他与驻村书记的中国长城摄影作品被制作成灯箱常年展出,为乡村振兴添彩。由董旭明先生提供百余幅长城摄影作品,北京市文物局支持,北京建筑大学承办的“‘东方巨龙 民族脊梁’中国长城摄影展”自2024年5月起在首都高校和博物馆以及天津市、河北省高校巡展不歇。我们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为便于密切交流,聘请董旭明先生兼任特邀研究员。我们商定,精选一部分摄影作品,辅以文字笔记,出版这部展现长城壮丽之美的《中国长城》。

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中山长城新华村段
中国长城,对于中国人民和热爱长城的世界民众,似乎已经耳熟能详,但是目前我们呈现长城文化内涵的内容和形式都多有欠缺,对于长城与中华文化基本精神一脉相承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等精神价值语焉不详,长城往往被当成形式美的抽象符号,依旧停滞在传统的宏大叙事之中,仅仅展示着它的辉煌壮丽。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推进国家文明进步、民族复兴的进程中,面向国际社会讲好心系人类命运、致力于文明对话、为世界作贡献的中国故事,即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正面临着重大而急迫的时代之需。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是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长城是这方面的题材宝库,将长城文化塑造成读懂中国、沟通世界的文化价值观载体,我们责无旁贷。当前,我们打造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致力于对长城的文化价值、精神内涵等社会性资源进行全面的挖掘、提炼,长城的文化阐释和传播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被赋予了不可替代的使命。运用长城拥有的世界影响,增强中国出版的对内对外传播能力,必须从“他者”话语“阐释中国”转变为以我为主的“中国阐释”,以文化价值观为纽带进行跨文明对话与沟通,让读者大众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秦长城小佘太段
出版物对长城文化符号的表现主要有文化遗产、文学艺术、文化符号这三种形态,在这部书中三种符号兼而有之。其突出特点,其一是全局视角、全面勾勒,按中国长城修造史断代划分为四个篇章,纵贯展现,一脉延续;其二是具象描述、准确真实,每一点段的长城影像均追求展示壮美与精研细节兼备,既有宏大叙事也有细部呈现;其三是视觉审美独树一帜,用作者擅长的光影对比、动态线条等手法,引人沉浸于长城的万千气象;其四是生动可读,长城影像与笔记体文字叙事相映成趣,展卷令人感到轻松欢畅。
“中国最伟大的美术,最壮丽的美,莫过于长城。”(宗白华语)正因如此,长城作为拍摄对象,以其阔大高峻、分布广远、历史厚重,当是最不易为拍摄者把握的。董旭明先生拿出充沛的时间、体力、精神和毅力的同时,还须具备跳出局部看长城的整体观,具备文史知识积累与一定的考古调查能力,这与他职业的洞察力,以及与文博学者亦师亦友的交往密不可分。拍摄历程的艰辛困苦,恐怕难以言传,董旭明先生极少留下个人化的拍摄记录,从他口中鲜闻苦累之叹,但从他在微信群中分享的只言片语或可窥见一斑:“西北行摄时遭遇沙尘暴是常态,来自阿拉善肆虐的狂风将沉重的摄影包移动几十米令我等心惊”“一次错误的操作致使车陷戈壁,九个小时噩梦般的脱困经历,见到烽火台后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休整两小时,待天明”。尽管2018年春节前在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拍摄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令其留下不可逆的后遗症,但时至今日,在长城沿线仍活跃着他的身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交河故城遗址
他有过24小时内从北京到嘉峪关往返,只为拍下期待已久的祁连山脚下卯来泉城堡的雪后容颜,也曾满怀温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米兰古城遗址上送走2023年最后一缕夕阳,他用多年田野考察经验助河南省文物考古部门成功寻找到安阳域内的一段战国时期赵南长城,他为拍摄与众不同的热点长城段落,近百次登顶北京市域内的箭扣长城。长城地带的四季景致、地质奇观、精彩瞬间,以及长城建筑的不同类型、长城与自然结合的鬼斧神工在董旭明先生的镜头里一一再现,由此他形成了独具个人风格的视觉语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也积淀了对长城人文历史的深刻认识,将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现实需要紧紧关联。
近年,董旭明先生长期的拍摄进入拾遗补阙阶段,专注地去找寻传世资料不全面的春秋战国长城、秦长城、汉长城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域内的金长城(界壕)和辽长城,黑龙江省域内的唐代边墙,吉林省域内的秦汉长城,辽宁省域内的燕长城,给长城的历史考证以坚实的佐证。通过实地考察,对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域内向西延伸的长城“西端终点”之说予以纠正,拿出实地拍摄的烽燧及长城墙体遗址,雄辩地刷新了位于更西端的长城遗存。他追求艺术境界,但他更注重史实,他直面新闻机构和职能部门,呼吁各界弃用之前对非景区长城有失敬畏的描述,已被业界认可。在世界遗产影像学范畴专注于对长城项目的推介,是他摄影观念的一个重点,也是亮点。董旭明先生是长城摄影界中的考据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