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传祺M6 > 奥迪车身发展的四个阶段,所对应的多材料连接技术

奥迪车身发展的四个阶段,所对应的多材料连接技术

发布时间:2025-02-21 09:12:09 发布用户: 15210273549
车身轻量化一直是车身设计中重点关注的一项内容,轻量化主要通过三个途径:零件结构优化、工艺、材料。
 
本文重点介绍白车身轻量化的材料发展及对应连接技术的发展,下面以奥迪发展进程为例来了解白车身用材发展现状及用材趋势。
 
 
奥迪ASF车身
 
 
 
一、国外轻量化车身发展过程
 
 
 
1、第一阶段:铝合金覆盖件开发阶段
 
 
这个阶段除了对高强钢及超高强钢的应用,热成形钢逐步用于车身( 热成形是指将钢板经过950°C的高温加热之后一次成形,又迅速冷却从而全面提升了钢板强度,屈服强度达1000Mpa之高),还有少量铝合金覆盖件的应用。典型的车型代表为奥迪A3车型。
 
零部件用材方面,机盖、翼子板使用铝合金材质(3.2%),后座椅横梁、中通道、A柱、B柱、机舱纵梁后段、前围下板、后地板横梁和后地板纵梁等位置采用热成形钢(21.7%)。
 
 
 
2、第二阶段:铝合金外覆盖件成熟应用阶段
 
 
这一阶段,外覆盖件大量采用铝合金,同时铝板、铝型材、铸铝开始应用,热成形钢比重相对减少,典型的车型代表是奥迪A6车型。
 
零部件用材方面,外覆盖件和前后防撞梁(铝型材)应用铝合金。铝合金用量较第一阶段增加至18%,中通道、座椅横梁、A柱和B柱等位置保留热成形钢(保证碰撞性能及强度),热成形钢的用量比例减少至11.3%。
 
 
 
3、第三阶段:全铝车身开发应用阶段
 
 
奥迪TT白车身用材
 
这个阶段,车身外覆盖件、车身结构件对于铝的应用实现较高的上升,轻量化效果显著,高强钢和软钢板的用量急剧减少,一些强度要求高的部位使用热成型钢,典型的车型代表是奥迪TT车型。铝合金用量由18%增加到35.8%,软钢应用量由35.2%下降到5.3%。
 
 
 
4、第四阶段:多材料混合应用阶段
 
 
奥迪Q7白车身用材
 
这一阶段以铝合金为主要车身材料,铝型材和铸铝件大量应用到车身结构件。高强钢、软钢和碳纤维为辅助用材,典型的车型代表是奥迪Q7车型。铝合金用量较上一阶段由35.8%增加到49.9%,热成形钢的用量减少至9.2%。
 
 
奥迪车型矩阵
 
 
 
二、车身用材比较及发展趋势
 
 
 
 
奥迪白车身用材比例
 
 
高强度钢板与铝合金板材特性对比
 
 
铝合金减重效果与成本增量图
 
分析奥迪用材趋势如下:
 
铝合金用量上升,由3.2%上升到49.9%,热成形钢整体用量下降,由21.7减少到9.2%软钢用量下降,由35.2%下降到10.3%。
 
目前大部分主机厂对铝都有一定应用,主要集中在机盖、行李箱、防撞梁等处,而随着轻量化的发展,国内的蔚来、爱驰、leaf、小蚂蚁、部分A0级车型对铝的用量处于领先水平,部分覆盖件使用了更轻的塑料件,来实现整车的轻量化。
 
 
 
三、车身多材料连接技术
 
 
 
四个白车身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与之相应的多材料连接技术:
 
 
奥迪A8连接工艺应用图
 
根据奥迪车身发展的四个阶段,所对应的多材料连接技术发展阶段如下:
 
 
 
1、第一阶段:应用的连接技术主要是无铆连接和锁铆连接(SPR)。
 
主要应用在机盖及翼子板,无铆连接适合于不同金属材料及不同厚度连接,过程简单,一步完成且不需要预先打孔,能耗低,但连接强度略低。锁铆连接(SPR)具有很高的动态疲劳强度(约为焊点的2倍),碰撞吸收的能量较焊点高,铆接材料组合广泛,不过铆钉增加了车身自重。
 
 
 
2、第二阶段:应用的连接技术增加了自攻螺丝(FDS)、激光焊接和铆接螺母螺柱。
 
FDS机械强度高,动态连接强度高,单面连接,可拆卸;激光焊接速度快,焊点排布方式更灵活。铆接螺母螺柱可集成在冲压模具中,减少工序,静态和动态载荷高,对涂层无损伤,适用板材范围广,铆点可以防液、防气,防止腐蚀,成品也容易检验;劣势是一次性投资大,连接高强度钢板时需预先开孔,工艺繁琐。
 
 
 
3、第三阶段:因为铝应用的加大,连接技术增加MIG焊和铝合金点焊。
 
MIG焊主要应用在A柱、B柱、顶盖横梁、减振塔等部位,拥有更优的保护气氛、焊丝无焊渣,可焊接铝合金,但成本较高,操作难度大,易变性,铝合金点焊主要应用于白车身及外覆盖件,优势是生产一致性高,表面质量高,变形小;缺点是需对原有钢产线进行大幅度改造,设备投入高,因此目前主机厂应用少,借鉴点少。(凯迪拉克及特斯拉对铝点焊有应用)
 
 
 
4、第四阶段:应用了摩擦塞铆焊(FEW)。
 
摩擦塞铆焊可以解决铝合金与高强钢、热成形钢之间的连接,且不需预先开孔,可以和胶混合使用,缺点是需要额外的紧固件,增加了自重,另外头部凸起2.5 mm需预防干涉,潮湿环境还需要在头部一侧增加PVC密封胶。
 
 
 
四、国内连接工艺应用概况
 
 
 
国内在定位稍高车身上对于TOX、SPR、FDS、激光焊接、CMT、MIG有较多应用,对于价格定位较低多以MIG、TOX、SPR、MIG、拉铆等为主要连接工艺(受限于车身结构及材料限制,对应连接工艺有一定调整)。 
Copyright 2017-2024 微学堂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49689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