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问,现在中国到底有多少房子?会不会过剩?房价还会涨吗?哪里的房子还能买,哪里的最好别碰?中国的房地产到底在走向什么方向?今天我们就来聊明白。
一、我们现在到底有多少房子?
先说一个概念:“套户比”,意思是房子的套数跟家庭的数量的比值。按照国际上比较合理的标准,一个家庭拥有1.1套房子,算是供需平衡了。低于1说明房子不够,高于1.1说明房子开始多了。
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前,中国城镇住房严重不足,人均住房面积一度只有8平方米,很多家庭连房子都没有。但之后几十年,中国的住房建设突飞猛进。特别是从90年代开始,福利分房退出历史舞台,商品房全面登场,城里人开始住上了小区。
到了2022年,全国城镇的住房总量达到3.63亿套,而家庭数量是3.33亿户,套户比是1.09,基本接近平衡。
怎么理解这个数字?美国是1.17,日本1.16,德国1.03,我们现在还没到人家这个水平。所以说,房子还没多到离谱,但也差不多饱和了。
不过,这只是平均水平,全国差异很大。有的地方房子还不够,有的地方早就多了。
二、房子多不多,看地方
整体来看,中国的东部和大城市,像北上广深,房子紧俏;而像东北、西北一些城市,人口流出严重,房子空置率就比较高。
比如2022年,黑龙江、吉林这些地方的房子远超家庭数量,套户比都超过了1.15。相反,广东、浙江、江苏这些经济强省,房子还不够,套户比不到1.0。
这说明什么?以后房价涨不涨,不再是全国一起涨,而是看具体城市有没有人住。
三、房子贵不贵?房子值多少钱?
说个大数字。2022年,全国住房的总市值大约是433万亿元人民币,折合63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水平呢?比美国(42万亿美元)还高,比英法德加起来还多。
而且,中国住房市值占GDP的比例达到366%,高于美国、日本、德国。有人可能会担心这是不是泡沫,其实也不必过于恐慌。
为啥这么高?因为东部房价实在太贵了。433万亿里,光是东部就占了280万亿,而房子数量只占全国的38%。你就知道房价差有多大。
像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六个地方,就占了一半以上的住房总市值。其他地方的房子,便宜还不好卖。
四、老百姓到底有没有房?
很多人说“房住不炒”,可我们中国人确实太爱买房了。
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中,有房的比例超过90%。不过这里的“城镇”包括城市和建制镇,要是单看城市人,有房的比例其实只有64%左右,但这已经比大多数发达国家高了,比如日本61%,德国46%。
为啥中国人这么看重房子?一句话,“有房才有家”。
而且家庭越来越小,平均每户人只有2.6人,这也意味着每户都想有自己的空间,需要更多的房子。
另外,2022年中国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是24.3平方米,比日韩、欧美都还要低一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所以说,中国不是没房子,而是房子不够好、不均衡,还有很多人希望换房、改善住房条件。
五、未来6个趋势,决定房地产走向
1. 分化时代正式开启
全国房价不再一起涨,今后会是哪里有人流入,房价就有支撑;哪里人往外搬,房价自然掉。
比如,珠三角、长三角这些经济强的大城市群,人口持续增长,房子永远不愁卖。而像东北、西北一些城市,人口减少,房子多到没人住。
未来城市分为三种:人口净流入的热门城市、基本持平的平稳城市、人口流出的“空城”。
2. “地段+产业”成为房价关键
以前说地段,现在得加上产业。有产业,才能吸引人留下来,带动经济,带动就业,自然也就撑起房价。
好地段有两种:一种是老城区、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比如杭州西湖边;另一种是新兴CBD,有产业、有高收入人群,比如杭州滨江。
没产业的地方,别指望房价涨,未来基本都是在跌的路上。
3. 房企大洗牌,大部分会消失
房地产行业要洗牌了。过去靠高杠杆、借债扩张的玩法行不通了。未来房企会变少,但会更健康。
很多房企正在转型,不再只是盖房卖房,而是搞代建、商业运营、文旅地产、养老地产等等。
也就是说,以后你看到的房企,不一定自己开发项目,而是帮别人盖房。
4. 买房看品质,谁建的好才有市场
过去是房子不够,随便盖都能卖。现在房子够了,大家更在乎质量。
比如户型,现在大家都想买三居、四居,改善居住条件。两居已经不太受欢迎了。
房屋质量、装修、物业管理,这些都成了新房比拼的重点。谁的房子住着舒服、物业服务好,谁就能卖得好、卖得贵。
5. 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将建立
政府不会让所有人都靠市场买房。未来,住房会分三类:
低收入群体,靠保障房、公租房等政策房解决;
中等收入人群,可能有补贴政策,帮助买房;
高收入人群,靠市场自己解决。
这样可以更精准地满足不同人群的住房需求。
6. 期房时代将逐步终结,现房销售是大方向
预售房(期房)虽然能帮开发商提前拿钱,但风险也大:延期交房、质量差、烂尾,买房人压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