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现实技术正逐渐成为科技巨头们竞相追逐的焦点。vivo作为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领军企业,也在积极布局MR领域,vivo的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胡柏山宣布,公司计划在2025年的9月至10月期间发布一款高保真度的MR(混合现实)原型机,并将在全国范围内的十多个体验店内提供该产品的亲身体验服务。
这项技术被大家所熟知是在去年年初苹果发布的vision Pro,显然现在智能手机已经到了发展的瓶颈,不能再大规模产出有意义的迭代技术。所以智能手机对用户的有吸引力也逐年降低,随着性能过剩越来越严重,大家的换机周期越来越长,手机的销量逐年走低。
所以,如何破局成为了手机厂商接下来面对的主要问题。如果手机这条路走不通,不妨换换别的思路。小米华为决定进军智能汽车领域,vivo则是和苹果一样,选择可能是未来主流的MR。 不怕慢就怕站,只要有动作就是成功。再加上有苹果在前面趟路,vivo明年发布的产品可能会更加完善。不过想要把头显设备带向普及,还需要解决这五大痛点。
1 高昂的售价
首先,高昂的售价是当前阻碍MR头显设备普及的首要痛点。智能手机能够迅速普及,是因为价格在大众用户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苹果动辄好几万的头显设备注定只能让一部分人拥有,大多数人望而却步。但是头显设备价格高也有高的道理,如光学显示、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人机交互等,这些技术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MR头显设备通常由复杂的硬件组件构成,包括高质量的显示屏、传感器、处理器、电池等,这些组件的成本相对较高。生产过程中需要高精度的制造和组装工艺,这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如果vivo将MR头显设备定位为高端或专业市场,那么售价自然会相对较高,以匹配其市场定位。
其实,智能手机刚开始发展的时候也是高价格,当时买得起苹果的都是富二代。随着小米入局1999经典价格开始内卷,才逐渐被被普及。小米把及价格打底,靠的是高标准的供应链管理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尽管初期可能会面临一些亏损,但长期来看,确实积累了一大批用户和产品口碑
对于MR设备来说,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成本有望逐渐降低,但在初期阶段,高性能的MR头显设备必然伴随着较高的研发和生产成本。vivo需要在保持产品高性能的同时,如何通过优化供应链、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努力降低售价,以吸引更多消费者是主要难点。
2 应用数量与质量
MR头显设备作为新兴产品,其应用生态相对薄弱,可用的原生应用数量较少。这可能导致用户在购买设备后发现可使用的应用有限,从而降低用户体验。由于MR头显设备的应用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应用的质量可能参差不齐。一些应用可能存在功能不完善、性能不稳定等问题。
就拿苹果发布的Vision Pro来说,即便苹果拥有非常强的软件适配能力,但是这款产品刚刚发布时还是面临着没啥用的情况,大部分常用的软件基本上都没有适配,智能用一些基础功能。这些基础功能在新鲜感过后就会迅速让人失去兴趣。vivo面临的不仅仅是基础功能的研发,更是怎么团结其他软件商适配应用的问题。
这点就相当难办了,因为MR头显设备的应用开发需要掌握复杂的技术,如三维建模、图像处理、人机交互等。这使得应用开发的门槛相对较高,增加了开发难度。同时,开发成本也非常高,应用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对于大型应用或游戏来说,开发成本可能非常高。这可能导致一些开发者因成本考虑而放弃开发MR头显设备的应用。
3 外观设计新探索
第三点就是设计问题,现在主流的头显设备有两种形态,一种是Vision Pro头套式,这种方案的好处是一体机可以提供更加丰富和沉浸式的体验。同时搭载高分辨率、高刷新率的fast lcd屏幕,以及Pancake光学透镜,提供清晰、流畅的视觉体验。
第二种方案是类似于正常的眼镜,代表机型有谷歌的Google Glass。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轻量化,而且在外面使用也不会显得跟很突兀,适合日常佩戴,通过近眼显示技术,将虚拟影像与现实世界相结合,提供3D虚实融合视觉体验,相较于MR一体机,其更侧重于AR体验。
以vivo放出的预告图来看,采用的方案很有可能同Vision Pro一致。看来vivo还是更加侧重用户的使用体验。但是从普及的角度来看,还是眼镜类别的更有希望一些。电子产品的发展,核心就是优大至小,由重至轻。头戴类设备现在处于发展初期,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现在开始入局,可以更好的积累经验,为以后的爆发做准备。
4 不减轻重量永远是玩具
说到了由重至轻,不得不谈谈为什么我认为头戴式的设备不行了,包括Vision Pro以及PICO的设备我也体验过不少,基本上用上一阵子就要摘掉了,因为实在是太重了。一个一斤多的东西戴在脑袋上,谁能说出来轻松就是嘴硬。如果不能做到让用户长时间佩戴,这款产品终究只能是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