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汽车测评 > 破产7回,007座驾逃不出经营魔咒?

破产7回,007座驾逃不出经营魔咒?

发布时间:2025-05-22 01:23:37 发布用户: kanglong

当詹姆斯・邦德驾驶着阿斯顿・马丁,在枪林弹雨中飞驰电掣,这画面便造就了史上最独一无二、最具荷尔蒙味道的汽车广告。然而,银幕上的左右逢源却改变不了现实世界中生死轮回的悲剧循环——阿斯顿・马丁成立112年,破产7次。当这家英伦超豪华跑车品牌第8次站在破产边缘的时候,我们就想问一句:why?

2024年,阿斯顿・马丁全年营收15.8亿英镑,同比下降3%。如果大家觉得这个数据还算温和,那么“2024年第四季度税前亏损暴增400%”的数据则让人坐不住了。与此同时,公司债务达到了11.6亿英镑,比2023年多出3.5亿英镑。还有一些数据,也不太好看,比如:2024年全年亏损2.89亿英镑、全球销量下滑8.9%(其中中国销量下滑49%)。3月份,阿斯顿・马丁还宣布裁员5%以应对不利的经营局面。是的,如果无法走出困境,阿斯顿・马丁即将再次迎来那个熟悉的感觉——破产。

纯正英伦皇家跑车

1913年,Lionel Martin和Rocert Bamford在伦敦创立了阿斯顿・马丁品牌。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阿斯顿・马丁至少有两大成就让它足以傲视车坛并收获拥趸无数,一是自1964年首次出现在007《黄金眼》之后,阿斯顿・马丁就成为影史名角詹姆斯・邦德的标志性座驾,从经典的DB5,到雄伟的DBS,再到前卫的DB10,阿斯顿・马丁一次次携手邦德撩拨无数男男女女的心;二是作为英国皇室御用跑车品牌,阿斯顿・马丁不仅见证了英国国王加冕、皇家婚礼等大场面,还在2024年5月取得全新皇家认证,将享有盛誉的皇家纹章融入品牌标识。

阿斯顿・马丁获准将享有盛誉的皇家纹章融入品牌标识

优雅的破产者

然而就是这样的“天之骄子”,却把破产玩成了行为艺术。

1925年,“年仅12岁”的阿斯顿・马丁迎来了首次破产。创始人之一的Lionel Martin过于追求极致性能,虽然屡次刷新跑车速度纪录,但公司经营管理和财务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关张,1926年几位投资者收购了公司,延续了阿斯顿・马丁的香火。

David Brown收购公司后推出的第一款车型DB1

此后的经营,公司一直都在与财务危机做斗争,虽然在1936年开始转向普通车型的研发以期迎来更好的业绩,但事与愿违,直至二战爆发前,阿斯顿・马丁才生产了不到1000辆汽车。第二次破产发生在二战后,1947年,公司无力支撑孱弱的经营状况,破产并出售给拖拉机制造商大卫・布朗(David Brown),后者以姓名首字母组合推出了日后名声大振的DB系列,大获成功。

20多年的好日子并不长,1972年的石油危机让阿斯顿・马丁迎来了第三次破产,布朗将公司出售,新东家仅经营了3年,阿斯顿・马丁光速迎来第四次破产,被卖给了北美商人。

左边这位就是加拿大富商Lawrence Stroll

1987年,福特汽车收购了阿斯顿・马丁75%的股权,并于1994年完成全部收购。福特很快就为阿斯顿・马丁引入了流水线生产,但这一举措导致了阿斯顿・马丁品牌档次下滑。更尴尬的是,后来的福特蒙迪欧“高仿” 阿斯顿・马丁事件,更是一度让花大几百万购车的用户感到如鲠在喉。

与此同时,盘子摊得太大的福特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试图断臂求生,首先想到的就是砍掉自己玩不转的超豪华品牌阿斯顿・马丁,这第五次破产让公司再次回到英国人的怀抱,英国赛车公司Prodrive成为接盘侠,不过只经营了4年就于2012年再次因债务问题将大笔股权出售给了意大利私募基金InvestIndusrtial。InvestIndusrtial逐渐引入更多投资人,这其中就包括被誉为“华尔街神童”的中国投资人王朝勇。他曾试图推动阿斯顿・马丁与中国新势力公司合作开启电气化转型,但最终因成本问题和内部阻力告吹。

邦德座驾,阿斯顿・马丁成为绅士的向往

第七次经营失败之后,阿斯顿・马丁迎来了新的实际控制人——加拿大富商Lawrence Stroll,没错,就是那个阿斯顿・马丁F1车队车手Lance Stroll的父亲。只不过,儿子赛车开得爽,老父经营的阿斯顿・马丁眼看着又要差一口气了。

“顶级绅士”的市场错位

对于阿斯顿・马丁,我们一边感叹其顽强的生命力(毕竟百年来7次被救拼的也是过硬的八字),一遍唏嘘其颠沛流离的命运。放眼全球,执意坚守高端的汽车品牌,注定曲高和寡、惨淡经营。

阿斯顿·马丁Valhalla

超豪华汽车市场,包括超级跑车市场,销量占比极少,竞争却相当激烈,品牌的头部效应便愈发明显。当法拉利凭借自身在F1的传奇地位和几乎无短板的产品体验(包括性能体验和精神满足)稳坐头号跑车制造商的地位时,顶级富豪便会用钞票为其投票,使其成为全球唯一通过制造超级跑车就能实现盈利的品牌。而其他同级别品牌,一方面为了让产品体验不输法拉利而投入巨额研发资金,一边只能分食剩余的一小部分市场,财务方面只能处于“长期挨饿”的状态。

Copyright 2017-2024 微学堂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