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传祺M6 > 智己VS小米,一场大战,竟成双赢?

智己VS小米,一场大战,竟成双赢?

发布时间:2024-04-11 09:26:12 发布用户: 15210273549

流量是什么?

物理学,是单位时间内流经管道截面的流体量;交通领域,是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一指定点的车辆或行人数量。

当然,如今我们大多数时候所说的流量,是网络上的浏览量、访问量——毫不夸张地说,从互联网诞生那天起,流量就是网站的“亲爹”。

而当汽车,这个曾经的交通工具、大宗商品走到2024年,流量也成了它的“亲爹”。

这绝非夸张,这个年代,当“汽车新势力”“互联网造车”已逐渐成为主流,流量之于汽车的重要性也愈发高涨。甚至可以说,不管一款汽车在硬件上有多么优秀,如果不能掌握流量,也很难使之成为“爆款”“神车”。

小米,就是掌握流量的高手,而刚刚闪亮登场的小米汽车,也乘着流量的翅膀,一飞冲天。其首款新能源车型SU7在3月底发布后,在小米的各种营销动作的推波助澜之下,热搜话题不断——不断更新的订单数字,或是各种热议的话题,不管是不是“米粉”,但大部分人社交平台近日几乎都被小米汽车“刷屏”了。一场汽车发布会,结果引发了全民现象级关注,甚至连续多日玩梗热炒,这在汽车圈非常少见。

而后,从借势演艺明星张颂文,到化退订争议为流量话题,甚至清明节假期,也贡献出“高速堵车秒变小米SU7车展”的热搜……小米展现出自己超强的流量密码,甚至大有改写汽车行业营销思维之势。

与此同时,自然也少不了汽车市场的前辈尝试从小米身上蹭到流量。上汽集团同样视为重量级车型的智己L6,就在自己的发布会上狠狠地cue了一下小米。流量呢,确实有了,但却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事情原本其实很简单,4月8日晚,智己L6新车发布会上,智己将多项参数和小米SU7进行对比,根据智己方面展示的资料,小米 SU7 Max版本采用了前IGBT后碳化硅模块的电驱,智己L6则采用了前后双碳化硅电驱。然而,该对比信息随后即被小米官方认定为“错误标注”,实际情况是,小米SU7 Max前后电机均为碳化硅。小米公司发言人为此连发三条微博,要求智己公司立即公开澄清并正式道歉。

作为上汽集团的“亲儿子”,智己一直以来颇有些“叫好不叫座”。其多款车型在配置、调校上都颇具亮点,但受困于品牌知名度尚未打开,其市场表现始终没有达到预期。作为智己2024年的重磅车型,L6原本也是来势汹汹——这辆新能源轿跑车型首发搭载“灵蜥数字底盘”、“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等多项前瞻性智电科技。而且,在智驾、智舱和智控体验等全维度方面提升。

简单罗列一下,智己L6具备蟹行模式的智慧四轮转向系统、全系标配激光雷达+英伟达Orin X芯片+高通骁龙8295芯片、从零到百公里加速仅耗时2.74秒、准900V超快充光年固态电池、CLTC续航超1000公里等性能配置,以及预售价23万元-33万元,都为业界津津乐道。毫无疑问,该款车型也是智己汽车试图打破行业格局,打通新能源汽车向上进阶通道的载体。

其实,单纯与小米比拼硬实力,智己L6也可以说是有自己的优势之所在的。面对小米这个巨大的流量话题,智己选择借势,也无可厚非。汽车行业从来都是这样,后来的车型总是会将自己与行业中的“标杆”进行对标——以前,标杆是汉兰达、是福克斯,是上汽自己家的帕萨特,途观,而现在,标杆变成了特斯拉、华为,乃至小米。

当然,智己L6搞错了小米的参数,进行了错误的对比,这是一个硬伤、是一个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了的失误——正因为此,智己在发布会后紧急致歉小米,还在4月9日下午又发了第二封致歉函。随后智己联席CEO刘涛通过个人微博表示:“由于产品信息的调研结果有误,发布会上有一处信息错误。小米SU7跟智己L6一样,都是前后电机都使用SIC碳化硅模块,小米SU7确实是我们非常尊敬的竞争队友!在此,我诚挚地向小米汽车和大家致歉。”

回头来看,智己的亡羊补牢,也可以说表现出了十足的诚意,展现了上汽作为行业大家的风范。而在业内人士看来,智己与小米的这场交锋,足以印证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之激烈。而经此一“役”,原本热度逐渐降温的小米汽车,也继续留在了热搜榜;而智己L6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大量关注。

一次错误的对比,竟然也演变成流量层面的“双赢”,这或许是智己和小米双方都没有预料到的。

这与去年华为与小鹏的那场暗战何其相似?

想当初,何小鹏接受采访时提起“友商AEB造假”,似乎指向华为,随后余承东展开反击,直言“连AEB是什么,居然有车企的一把手还根本没有搞懂”。

随后,同样也是在网络上掀起喧嚣大戏。同样是消费者吃瓜、媒体蹭流量,某车帝甚至还搞了一场直播,最后,何小鹏一句“感谢老余”,双方都鸣金收兵。回头来看,这一场表面上的“争议大战”,让熟悉和不熟悉智能驾驶的人,都被动接受了智驾的“科普”,而恰好小鹏和华为都是智驾方面的高手,二者都无形之间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宣传,以至于现在,就算是不太懂车的消费者,如果想买一辆智驾优秀的车,大概率会想到华为和小鹏两个品牌。

这,就是“流量密码”。

小米巨大的流量能量,也经此一战,再一次显露无疑。可以预计,尽管智己“被迫道歉”,看似是一个教训,但此后必然有更多的汽车品牌会在自己的营销中借力小米。毕竟,凡是粘上“小米”二字,似乎都能红。

小米自诞生之日起,就将“粉丝经济”奉为营销哲学,因此所到之处都散发着其先天性的网红体质与气质——善于制造营销话题的小米,往往能够通过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关注度、曝光量。在此次宣发小米SU7的战役中,小米由浅入深,非常有节奏感的营销策划,更足以为其他汽车主机厂引为典范。

前有蔚小理、华为,后有小米。传统车企近年来不仅在车型竞争中备受冲击,新的营销逻辑也在改变整个汽车行业。如果说华为以智选车“帮助”车企造车,是实实在在的引领了新能源车智能化的进步,并开创性的打造出新型造车生态。那么,有着超强产业链整合能力、同时在生态打造上甚至强过华为一筹的小米,或许将给汽车产业带来更大的冲击。

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也在近日的直播中直言:“国内的车厂营销上都比小米差一大截。”他谈及小米汽车带来的营销手法,称小米教育了其他汽车品牌如何做营销。周鸿祎“批评”很多车企本质上“不能从用户视角出发”。“小米营销做得好,在于雷军把同行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觉得人人都应该知道的事情,重新包装了一下告诉用户。”他举例称,车企应当向用户展示最先进的技术。如小米工厂里8层上漆工艺,让“汽车小白”看了觉得很不错,其实所有的车企这方面的工艺都差不多。又如进行车辆暴雨测试的喷淋系统,现在完全是封闭的,看不到内部具体结构,应该做成玻璃透明的。

在周鸿祎看来,所有的汽车企业,都应该学小米汽车。在营销层面不应该继续工程师心态,而是要让所有用户都能“看得懂”。

作为旁观者,我们也希望包括上汽在内的传统品牌,也能从华为和小米身上学习,取到流量的“真经”,将中国汽车的优点、亮点都展现出来,不仅展现给中国的消费者,更展现给全世界。与此同时,在面对华为、小米这样从科技圈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对手时,更要在“对标”的时候更加小心谨慎一些,它们懂技术,对参数指标也十分敏感,更重要的是,它们多年来积累的粉丝,品牌忠诚度明显强于汽车圈的老一辈们。虽然这些粉丝们目前可能还不是汽车消费者,但面对自己所粉的品牌吃亏,他们展现出的战斗力足以达成众口铄金的效果。

而无论怎样,小米这条汽车圈的鲶鱼,已经足够成功了。当下的中国车市就是这样你追我赶,甚至有贴身肉搏的趋势,而这样的竞争,对中国的消费者,乃至整个中国汽车产业,都不是坏事,而是大好事。

Copyright 2017-2024 微学堂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49689号-30